查看原文
其他

指挥家郑小瑛访谈丨我是如何创办厦门爱乐的丨“我们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育。”丨对于现代音乐,不要一句“听不懂”就拒之门外。

2016-07-05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10o5ky4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访谈:繁荣发展合唱事业 ,中国合唱团任重道远


郑小瑛访谈

   2009年4月6日是厦门大学88年校庆,厦门爱乐乐团应邀来到建南大礼堂演出。在此之际,我们采访了厦门爱乐乐团的创始人、艺术总监郑小瑛女士。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放弃了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的身份来到厦门,创办厦门爱乐乐团。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厦门爱乐成绩斐然,出访全世界几十个国家,获得广泛好评。

   走入郑老师家中,首先被客厅里大大小小的证书所吸引,还有郑老师与名人的合影。我们甚至还发现了一张珍贵的她与周总理的合照。在客厅电视正上方,李岚清给郑老师的题词“爱乐”两个大字十分抢眼。客厅一角的祥云火炬见证了郑小瑛老师当奥运火炬手的辉煌。

   说来很有意思,与郑老师联系采访的方式有些非常规。我在Google搜索栏键入“郑小瑛”关键词后,出现在最前面的链接是郑小瑛老师的新浪博客。我粗略浏览了一下,发现每隔几天,就有博文更新。

   我不抱什么希望地在博客留言板上留了言,表达了采访意愿。没想到当天晚上,郑老师就回复了,并表示愿意接受采访。然后,才是通过邮箱发送采访提纲,打电话确认最终的采访时间和地点。理所当然地,博客就成了我们采访开始的话题。


“我三天学会用电脑。”

   郑老师在新浪网和厦门网都有开设自己的博客。“博客是一种联系群众的很好的方法。有很多关心厦门爱乐乐团的朋友,博客可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郑老师今年已经80岁了,但是她却是中国最先使用电脑的一批人。

   “当我92年去美国看我女儿的时候,看到美国的学生都已经在使用电脑了,非常羡慕。我尝试着动一动我女儿的电脑,她吓坏了,连声说您可别碰,里面的数据都很重要。”郑老师想起那时的情景觉得十分滑稽。“在她眼里,我就是个乡下老太太!”

   不愿服输的精神在郑老师身上又一次体现出来,回国以后,她找到她的一个粉丝,问他:“你能不能在三天之内教会我电脑?”结果,真的就学会了。

   “学会用电脑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女儿发电子邮件,显摆显摆,我也会用电脑啦。”郑老师得意地哈哈大笑。

   郑老的博客上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06年十月,她受邀到香港浸会大学演讲。当得知其它讲演者都是用英文演讲时,她有些犹豫,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呢?尽管主办方承诺可以提供同声翻译,但是她喜欢挑战的心态又占了上风,在女儿以及外国友人的帮助下,她完成了一次英文演讲,战胜了语言的挑战。


筚路蓝缕,创办厦门爱乐

   十多年前的一通电话,给今天厦门爱乐乐团的辉煌播下了种子。

   郑老师回忆到,“97年的时候,我接到一通电话,他自称是厦门政协主席,邀我去厦门创办一个乐团。我自然不能因为一个电话就丢下北京的生活,因此我先去厦门看了看,考察了一下。”

   来到厦门以后,郑老师发现,厦门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洋文化的城市之一,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经济发展很快,在这里发展交响乐事业是可能的。再加上定居鼓浪屿的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的大力邀请,郑老师决定放弃在北京的事业,来厦门开办厦门爱乐乐团。

   “刚创办这个乐团的时候,很辛苦。身边没有既懂音乐又懂管理的助手,一切工作都得亲自过问。”

   郑老师尤其强调的一点是,厦门爱乐乐团是一个民办乐团,依靠社会和政府捐赠以及门票收入维持运营。“这一点上我们与国营性质的乐团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国家主办的乐团存在着很多弊病。由于工资不高,许多乐团成员平日里都不上班,自己挣外快。只有在传统节日的时候,才出来演出。但是一个高水平的乐队是需要每天训练的,否则演出质量没有保证。”

   爱乐乐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厦门市已经培养了一批乐迷。“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还能卖出200多张票,这已经很不错了。”郑老师感叹交响乐推广的不易。

   当得知我们来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她非常怀念地提起了我们院以前的一位外教,英健老师。“她是厦门爱乐乐团的一个忠实粉丝,几乎每一场演出她都会来看。我们的音乐岛爱乐厅里甚至有她的一个固定座位。没有一个中国人像她这样热情,令人遗憾。”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在厦门爱乐乐团成立的第三天,郑小瑛就把乐团带到了厦门大学。“很大程度上来说,厦门爱乐乐团是为大学生们创办的。音乐会的门票实行低价,学生票还有折扣。”

   音乐最能陶冶人的性情,高雅的交响乐更是如此。“交响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品”,她这样评判交响乐,“我们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育。”

   令郑小瑛老师感到遗憾的是,厦大校园里并没有形成欣赏交响乐的传统和氛围。“一方面,这与现在当今的文化大环境有关,大学生们热衷流行文化,而对经典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这与厦大搞宣传的干部有很大关系。”郑老师言语犀利地让人有些惊讶。

   “他们愿意花几十万上百万去请歌星来,为什么不能花几万请乐团过去表演?”对于交响乐影响式微的现状,郑老师十分不满。

   在前几年的一次厦门市团拜会上,郑小瑛老师碰到了当时还不是厦大校长的朱崇实教授。得知对方是厦大干部后,郑老师向他发起了牢骚,抱怨学校不支持交响乐的推广。“没想到,第二天在报纸上就看到厦大新任命朱崇实为校长。从那以后,爱乐乐团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厦大校园。”郑老师津津乐道地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插曲。

   “每周五的音乐会上,还是鲜少见到有学生的身影。”对于这种现状,郑老师也颇感无奈。


《土楼回响》“攻克”柏林

   作为厦门爱乐乐团的保留曲目,《土楼回响》这部在2000年创作的交响乐已经在世界各地演绎了四十多场。

   “客家人怀抱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举族南迁,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闽南落地生根,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精神。《土楼回响》就是反映客家精神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面,我们还加入了原生态的歌声,比如闽西老歌王李天生,每次演出我们都请他来。”郑小瑛老师这样评价《土楼回响》这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里,有合唱的部分。郑小瑛老师说道:“以前都是中国人操着夹生的外语为外国人写的交响乐合唱,我们在柏林演出的时候看到外国人用客家话来唱,觉得特别自豪。”

   正是在这次柏林的演出,厦门爱乐乐团精湛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郑小瑛老师回忆起演出后的那一刻仍然很激动,“当时团里的年轻人兴奋得大喊,‘郑老师,我们攻克了柏林!’”事实上,我们在郑老师的博客里发现,郑老师之前的态度很低调,称这次柏林巡演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因为德国是交响乐的发祥地,那里有着世界上最为挑剔的观众。能够在那里演出并获得成功,确实说明厦门爱乐乐团已经达到了世界级顶尖乐团的水平。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了。郑小瑛老师不服输的精神,还有那种以推广交响乐为己任的责任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呼吁大学生们能够对交响乐多一些关注,这不仅给予了像郑小瑛老师这样的热忱者极大的安慰,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现代音乐要来回多听

   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厦门爱乐乐团已举办了3场纪念他的交响音乐会了,这两年,我们演奏过的老肖已有他的节日序曲和第一、五、七、九、十以及第十一交响曲了。9日晚我执棒的第一,是年轻老肖的第一部成名作,也是他日后成熟作品的奠基之作;同时我还演奏了与老肖同时代的,选自普罗科菲耶夫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组曲的8个选段。 

   延伸阅读:余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和霍桑《红字》

   王西麟丨我们向“为撒旦交税”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丨“当那些耻辱卑鄙的辩论结束后,我赶紧回到家里继续谱写我的《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保护着肖斯塔科维奇丨“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谱写音乐。”丨书信中的肖斯塔科维奇

   这两位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厦门听众都比较生疏。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后期,作曲家们已不满足于引用或直接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来创作了,他们逐渐在技术上求新求变,他们创造出新的旋律方法,追求新的和声、新的流派,出现了多调性,甚至无调性的音乐,圈内人兴致勃勃,津津乐道,然而老百姓,特别是较少欣赏西洋音乐的中国老百姓却摸不着头脑了。虽然老肖的音乐被认为是世纪历史的音乐见证,都是言之有物的,但喜欢记住一些旋律的中国人却往往哼不出他的调调,唱不准它的旋律来;普罗科菲耶夫为朱丽叶写的音乐,今天大家很容易理解了,可是60多年前就只有天才的舞蹈家乌兰诺瓦才能恰到好处地诠释它。虽然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在苏联时期都曾备受争议、指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耳朵逐渐习惯了那些聪明的,走在人们听觉智慧前方的作曲家们的创造。事实证明他们是走得快了一些,超前了一点,创造了一些新的东西,然而我们用不着大惊小怪,往往来回多听几遍就能接受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01m5vwg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鲁赫:浪漫曲 中提琴:车健 

指挥:郑小瑛 协奏:厦门爱乐乐团


   我这次再次排练老普的音乐,也想起了当年我从文工团刚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第一次听到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感觉也是怪怪的,可是现在听起来,那些大跳的旋律竟是那么好听,那么鲜明生动,朱丽叶活泼羞怯、温柔又充满幻想的形象栩栩如生。我还记得1963年1月8日我在莫斯科音乐剧院亲临了老肖曾被批判的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罗瓦》的平反复演,当年那部音乐曾被批评为充满‘刺耳的噪音’、‘疯狂的节奏’、‘用过左的喧嚣来代替自然的、人类的音乐’,而27年后,人们却发现她的音乐竟非常俄罗斯化,具有很浓的俄罗斯歌剧风格,那天,人们用长时间狂热的掌声来向老肖致意。因此,对于现代音乐,不要一句“听不懂”就拒之门外,还是应当以尊重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音乐结晶的态度,来认真反复地咀嚼智者的经典作品,多听,多体会,才能渐渐加深理解,才会感受到原来它们是那么经得住听,也就是越听越好听。


 年轻时候的郑小瑛



欢迎学术讲座公众号

听课

热爱古典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修养?

为您推荐最好的人文社科艺术视频课程!

来这里感受大师气象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图书推荐书店

往期内容:古斯塔夫·马勒门德尔松周小燕钱仁康哈农库特杨燕迪邓泰山肖邦史怀哲《巴赫论》富特文格勒巴伦伯伊姆贝多芬王健阿格里奇布伦德尔傅聪贝尔曼杨松斯汤沐海鲁宾斯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